今年双十一降价最狠的,该不会是药吧...

首页 钰兔学院 行业动态 今年双十一降价最狠的,该不会是药吧...

今年的双十一,各大平台纷纷推出几十甚至上百块的降价活动,然而在这些看似诱人的优惠中,药品集采的降价力度却显得更为真诚和实在。

32692_pmkz_4278.jpg

11 月 6 日,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(以下称集采)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,41种药品采购成功。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,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%,预计每年可节约药费182亿元。



平均降价58%!注射剂成大幅降价重灾区


据了解,本次集采品种41个,涉及“品种+规格”100余个。覆盖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抗肿瘤、抗感染、胃肠道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11个药理类别。

32725_5dxp_6736.jpg

值得注意的是,注射剂药品依然是本次集采的重点,占比达到了50%。其中包括乌拉地尔注射剂、阿昔洛韦注射剂、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等常见注射剂药品。

数据显示,这些集采的注射剂药品在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过了168亿元。

同时,注射剂药品也是本次集采降价的重灾区,一些企业在个别品种上的降幅甚至超过了90%。

例如河南润弘制药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(1ml:5mg)降幅超过了97%,拟中选价格为0.23元/支;上海禾丰制药的缩宫素注射液(1ml:10IU)和国药集团容生制药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(1ml:5mg)的降幅均超过了96%。


执行期历史最长,企业纷纷“踩线”


本轮集采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大幅度的降价,主要是因为其执行周期达到了历史最长的4年。

在过去的集采中,采购周期通常根据中标企业数被细分为不同的时间段,最短为12个月,而最长的也仅为3年。

更何况在今年3月完成的第八批集采中,采购周期也统一为两年。而到了第九批集采,执行周期从实际执行之日起一直持续到2027年底,进一步延长至将近4年。

32759_yyvn_1127.png

时间,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药品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。

对于中选的企业来说,四年的执行期意味着他们将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,可以更好地进行市场布局和产品研发。然而对于没有中选的企业来说,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:由于缺乏集采带来的销售优势,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,难以再进入相应的药品市场。

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能在医院销售且生产厂家众多的注射剂产品来说,中标与否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,所以很多企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眼前的 4 年独占期。

32771_jks2_4369.jpg

这也就是为什么,很多企业在截止时间前,还在递交材料,目的就是如果发现参与同一品种的企业过多,将现场改价。

其实,企业要中标,不能一味的打价格战,还需要关注成本价格,价格低于成本太多并不可取。毕竟,如果低于成本太多导致药品断供,会使企业今后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。


其它药价也已无限逼近成本


每次药品集采都像是药企的年度“双十一大促”,然而这次药品的“双十一大促”似乎已经将企业“榨干”。

例如,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2023年5月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,每粒(25mg)从平均约200元降至15元,每月可节约药费3880元左右;

本次集采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种雷贝拉唑(10mg)单片价格降到了 0.22 元到 0.27 元。

而在此前,即便是价格已经较为优惠的电商平台,也卖到了 0.56 到 1.5 元;如果是进口产品价格更是高达 12.86 元 / 片。

32810_lojh_5143.jpeg治疗肠胃疾病的其它药品,艾司奥美拉唑镁溶干混悬剂、奥美拉唑碳酸氢钠胶囊等,普遍单粒、片价格,降到了几毛钱的新低。


仿制药内卷不断,原研药消极躺平


值得注意的是,面对集采,国内仿制药企业与原研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这边的仿制药企内卷不断,为抢占市场份额“挤破了头”,而另一边的原研企业(原研药是指原创性新药),则延续一贯的作风:放弃报价,“消极”躺平。

32831_beiq_9195.jpg

它们宁可不中标,也不愿意降低身价,最主要的原因,是对于市场定位的不同。

一直以来,大家都认为进口原研药比仿制药的疗效好,质量高,安全性高,正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,原研药一直都以高价高质自居。它们甚至可以在失去大部分医院市场的情况下,发力医院之外的零售市场销售,凭借品牌优势取得不俗的业绩。 

而对于仿制药来说,如果失去了院内市场,单靠品牌营销是无法赢得这场战争的。

有人说,如果在大量竞争中观察到内卷和躺平,说明竞争格局出了问题。只有重新设计游戏规则,把内卷和躺平降到最低点,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活力。

32843_ygkv_8714.jpg

这段话不无道理,对于药品采购这个“游戏”来说,集采就是新的游戏规则。

目前集采从扩面到扩品种,联合采购的规模不断扩大,已经延伸到公立医院之外。这意味着高价原研药的医院之外的市场空间将被压缩,原研药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现象将不复存在,在一定程度上将把躺平降到最低点。

此外,随着国家药品集采成为常态,一般仿制药企业也会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,增加企业创新能力,提高自身在集采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,摆脱内卷。

双管齐下,可谓妙招。

261    2023-11-14 17:04:30   
微信